3)692.第一次苏德战争_红色玛利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01高地不成,那就迂回作战,切断101高地的后勤补给线。

  但他没想到苏军的指挥官也有同样的作战思路。

  罗科索夫斯基考虑到101高地的战况惨烈,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,就必须有一支新力军加入战场。

  但是这支新力军不能直接加入到101高地战场,应当发挥迂回作战,从侧面打击德军。

  所以罗科索夫斯基安排了三个师的兵力,准备进入距离101高地一百多公里的地方,迂回而去。

  古德里安的战术是切后勤,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是侧面打击。

  尽管两人战术目的并不相同,但行军路线却高度一致,这导致苏德部队被迫在距离101高地一百多公里处的地方,开辟新的战场。一开始,双方都只是派出了几个侦察连对前方路线进行侦查。

  这几个侦察连接触之后就立即发生火拼,一些地方的接触是德军取胜,有些地方的接触是苏军取胜。

  一番试探性交战之后,双方侦察连回去交差,然后便是接下来的更大规模作战。

  尽管在一开始的时候,苏军并没有往这里派出装甲部队,这使得初次交战时,苏军吃了大亏。

  但随着苏军的装甲部队加入,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便开始了苏德坦克之间的较量。

  就是在这个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的交界处,苏联与nazi德国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。

  然后,作战最为激烈的情况下,维也纳也出兵了。

  此事的奥地利与意大利也同样爆发了战争。

  意大利的军队作战十分勇敢,他们的作战意志顽强且坚定,几乎能一个意大利士兵打三个奥地利士兵。

  可是,意军却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装甲部队的羸弱。

  在很久之前,墨索里尼就已经注意到意军的装甲部队问题,并有意改善意大利的装甲力量。

  然而,对装甲部队的改进首先需要做的,就是对国家工业的改善,这却成为了束缚意大利的一大重点。

  例如对工业发展起到至关作用的煤产量和钢产量的问题。

  在1938年的时候,英国煤产量有2.3亿吨,法国煤产量有3.3亿吨,德国有1.6亿吨,美国有4.25亿吨,意大利只有500万吨。

  钢产量上,英国1400万吨,法国2000万吨,德国2500万吨,美国5400万吨,而意大利只有400万吨。

  在石油生产上,意大利就更糟糕了,他们的石油基本是靠进口,或是从美国那边购买,或是从苏联那边采购。

  反观英法美三国,他们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资源,石油产量上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。

  正因如此,严重缺乏资源的意大利,在工业发展上远不如英法美德。

  这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发展迟缓,最终使得意大利的军工发展方面,略显缓慢。

  虽说如此,可意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hdz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